凿壁文学网

汉 字
之的拼音zhī
之的繁体
之的分类通用字、常用字
之的笔画3
之的笔顺丶フ丶
之的部首丿
之的解释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之zhī ㄓˉ◎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
之的更多解释● 之zhī ㄓˉ◎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
之的组词 之个 - 之乎者也 - 之任 - 之前 - 之卦 - 之后 - 之国 - 之如 - 之子 - 之字 - 之字路 - 之官 - 之往 - 之无 - 之死不渝 - 之死靡二 - 之死靡他 - 之死靡它 - 之江 - 之罘 -

更多之的组词

之相关的字

相关成语接龙

之相关的成语

相关成语分类

相关成语补全

之相关的标签

之相关的句子

之相关的造句

知之为知之造句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知之为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以自欺。荀子
3、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
4、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6、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不懂决不要装懂,但是必须由不懂变为懂。
8、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周恩来
9、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不了解的事,我们最好叁缄其口。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造句1、我们保证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绝对服从指挥。
2、所以说,只有拥有的人才能对他或她的拥有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的人只能望洋兴叹暗自流口水。再比如有一部惊世骇俗的电影。秋微
3、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小心伺候着。
4、关于这一点我想简单地引用一下37Signals:“每个人都喜欢能帮助完成工作的简单工具,而且这种工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5、这些短毛,当我林文熙是什么人了,被人赶出门外,现在又请我过去,难道我就是让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奴才小厮吗?
6、有些女人被他拥有后,会心甘情愿做他的性伙伴,甘愿他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7、
8、
9、
10、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造句1、鸡肋一般,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况且弃之不去。
2、现在的《患难》对于小代来说有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3、怎么办好呢?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4、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这些章节将不再对主题情节负责。
5、如此一来,古飞这一脉的修炼法诀上古炼体术,便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功法。
6、鬼子的主攻方向既然是永修,那么武宁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块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7、就是它了,反正其余的东西对我来说也没什么大用,都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
8、
9、
10、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造句1、我又不是玩具,岂由你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2、对工作人员,不能采取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态度。
3、旧时,主人对听差下人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任意驱使。
4、那条狗被训得十分驯服,真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也作“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5、她很方便,用过之后可以随手抛弃,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不占空间永远安静,她就是便利贴女孩。
6、金钱,美人,他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名誉,官位,他视如粪土,弃如草芥。
7、连娘家人的环卫部门,亦可以对他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8、她是我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情人,我会让她快乐,让她沉迷,让她陷入我们的游戏之中不能自拔。
9、但林的爱情观被他在学生会的同事形容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10、作为一个医疗改革样本,当地政府对民间资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姿态,似乎不过是玩了一场“捉放曹”游戏,颇为耐人深思。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造句1、——我们可不是些沦落到人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境地的小脚色!大公夫人身穿一袭黑衣,黑纱蒙面,端坐在当门的主位上。
2、悟通天地至理,以念力控灵气、磁力、重力,万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心随意动。
3、你对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还要变相剥削人,人家很不舒服。
4、身后一天到晚的跟着无数的男生,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5、说句大话,只要这世上应有之物,我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6、那条狗被训得十分驯服,真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也作“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7、自出生至此,哪里有人会奚落自己,平日莫不是呼三喝四,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8、因为真气已经全部散入奇经八脉之中,任何人都觉察不到,而当你需要聚气之时,它又会突然出现,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运用自如。
9、
10、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造句1、但古人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临别唠叨,是期盼各位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定力如磐而行走无疆。
2、“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构建新型的中西方关系“知易行难”。
3、然而,“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医药广告违法率虚假率低俗率仍居高不下。
4、“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然而“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5、然而“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培育知行合一的道德责任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还需要全党全社会付出艰苦的努力。
6、没错,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想必这是一件让你很苦恼的事情。
7、当然,无论对媒体还是广告监管部门,做到这些其难点往往不在自身、而在环境;“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8、对于环保问题必要性的认知,全球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透彻过,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困难也依然存在。
9、
10、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造句1、耿奔平日喜好阅读,明白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道理,知道在深山大泽往往有不可思议的东西,如果要出世一定难掩其宝气华彩。
2、三曰“雅”——严复以孔子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来解释这个“雅”字,也即我们通常说的“文采”。
3、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意思是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4、“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看来网络的力量就是强大。
5、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就是要有文化底蕴,才会写得出动人好看甚至流芳百世的作品。
6、“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实为至理名言。
7、'言之无文’,结果必然是'行之不远’”。
8、虽然卿光亚自嘲“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却赢得了满堂彩。
9、“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只有经得起实践考验的文化精品,才能真正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才能真正有利于培养新一代湖南人。
10、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造句1、胡适给这个时代开出的药方,其实是一个态度——“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2、刘医生说,艾灸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
3、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4、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5、正如陈冲所言,七年之病,还需求三年之艾,何况,*弯的经济体质,已是20多年下来所累积的结果!
6、*弯这个病,病得相当不轻,病情在民进党执政下已累积8年,涵盖政治、经济、防务、两岸、涉外层面,病源非常复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7、这一习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是为了驱瘟辟邪,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8、2014年七合一选举,“内政”诚然重要,但民进党与大陆常态交流同等重要,所谓“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9、艾是中国人最早认识的药用植物之一,战国时《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10、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造句1、但是,亚洲的新兴国家却能以前车之覆,作后车之鉴,制定政策,取得团结和进步。
2、记住这一古老的行人,这是好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3、这还用问吗,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你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像你这样的。
4、哎呦,老哥你这是给我上了一课‘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典型案例呀!小弟承蒙大哥教诲,我决定给你发培训费用!
5、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啊,对大家的教育意义,还是有的。
6、
7、
8、
9、
10、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造句1、俗话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俗话又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男尊女卑的思想要不得,我们可是生活在男女平等的社会。
2、一,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二,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我就劝告张超,不要冲动,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况且酒吧里认识的女人多半靠不住。
4、(记者王松平通讯员汪慈安、邓培权)“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5、是啊,俗话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6、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司马光
7、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一点,黄炎自认为,做得不比任何人差!
8、要以诚相待、相濡以沫,坚定“结发为夫妇,恩爱两不疑”、“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信念。
9、
10、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造句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为我与尔,有是乎。
3、‘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吾与尔能是之。
4、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这是第一篇时文的题目,出自论语。
5、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6、五百年后是孔子,穷得叮当响,照样身板挺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7、
8、
9、
10、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造句1、没有了国格,国人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2、五行无法循环相生,此地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3、不过,你的元技没有元气存在,那就相当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大忌啊。
4、而且,现在奥运会还没有正式开始,奖牌一枚都没出来,现在所有的交易,其实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5、这一抓足足有二十条天龙之力,枯木被抓的离开沼泽,一下子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根须枯萎,神力全无。
6、
7、
8、
9、
10、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造句1、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2、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4、而抒情则相反,是以主观为特点的,以片面为生命,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5、伊民众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6、这就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7、至于对于殊样社会的态度,用个不好的典故便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用个好典故,便是“见善若惊,疾恶如雠。
8、但是,这一回表达出来的态度简直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很极端。
9、对***这个人,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是敬佩还是厌恨,是爱之欲其生还是恶之欲其死,他都是一个客观存在。
10、其实贪狼入命的人,在性格方面有著爱恶分明的特性,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造句1、他是最会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的.
2、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为自己想听的别人一定也想也应该听。
3、暴露其典型的思维方式,堪称“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己之为测人之为”冷战思维翻版。
4、所谓换位移情,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
5、你们自己不肯将剑诀传出,却要逼我将剑诀公开,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你们想我会这样做吗?再说天下那有这等便宜的事!
6、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也许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教师应该诚实,文明,民主,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7、
8、
9、
10、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造句1、弗里德曼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了。
2、汉江阻击战后,国民*党当局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其报纸喉舌纷纷鼓噪:“曾泽生的变节部队被共*匪蓄意牺牲掉了!”。
3、这种“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案例不乏少数。
4、其实,只要良知未泯,只要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就不会陷入这种无稽之谈。
5、还有一种心态比较阴暗就叫“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或者中国人过去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6、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官员在让别人感到高深莫测之时,往往自己也惶惶不安。
7、岂不知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反而将本应具有的相互信任抛在一边。
8、但笔者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老面孔”们保不住有这样的念头———“上黑榜”后,并没有招致强有力的制约手段啊,那就能省则省、一拖了之吧。
9、这个家伙,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自己馋得流口水,还非说别人肚子饿。
10、这种想法确实难免庸俗之讥,并且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认为别人都与自己一样,不一样就肯定有问题。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造句1、很简单,没有产业垫底的资本投机或转运,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未来总是要还的。
2、新闻说不清,“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3、毕竟离开了人民,一切活动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具体到主流媒体上也是如此。
4、但光有方法,没有新鲜材料、没有创新意想,也是不行的,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末。
5、有的虽然也明确了管理人员,但由于不是专职的,加之相关职能单位、部门或科室不能及时提供信息源,也使得信息更新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6、“菜篮子”是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但是没有“菜园子”,“菜篮子”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7、否则,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构建和谐社会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8、桐城、天长、当涂等县(市)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也充分表明,不发展中小企业,不振兴县域工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9、而实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全体纪检监察干部的共同努力,如果离开了全体干部的积极参与支持,我们的纪检监察工作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10、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造句1、大道混然无形,寂然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非可以影响求,不得以毁誉称也。
2、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
3、凡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不可以治胜败,不能制死生,故明将不法也。
4、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观无之妙,得有之徼;常无常有,同谓之玄;玄之又玄,太上太玄。
5、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6、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
7、先天之气,为生物之祖气,乃自虚无中来,为万象之主,天地之宗,无形无象,无声无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8、
9、
10、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造句1、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2、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就是这个道理。
3、他虽然赛场失利,但在大赛中积累了临阵经验,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4、租界的文化语境,对于左翼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安排。
5、除了“坐树不言”、“披荆斩棘”、“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外,还有“畏天知命”、“以逸待劳”等成语也和这位大树将军有关。
6、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来,只要坚强地活下去,在红尘喧嚣中,她就能如花绽放,一路锦绣。
8、殿下,此番定下之计已不能行,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番我们也不是劳而无功。
9、好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没了阴风主,到得了清虚的一件杀器。
10、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据英国皇家学会杂志的一项新研究,动物们自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办法。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句1、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很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
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书是人生中指路的明灯,永不熄灭。读书能陶冶人的心灵,如同锻炼身体一般。
3、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它,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4、诚信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金钱。
5、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生物,有史以来就为人类所食用。
6、美国早期的丰富资源,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7、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有限的。
8、地球早期的丰富资源,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9、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我们要珍惜用水。
10、我国资源丰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造句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其乐无穷也。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说:用你的矛来攻击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5、他的这一观点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终站不住脚的。
6、最后,让我来"以毒攻毒","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吧!
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刺刀见红穿越长人阵,玩得漂亮。
8、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近义词是自相矛盾。
9、你刚才所说的,恰好否定了你开始提出的论点,这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其论点正确与否,不辨自破。
10、什么东西都可以刺穿的矛和什么东西都刺不穿的盾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就像万能的上帝无法造出一块他自己搬不动的石头一样,无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其他查询

凿壁文学网
本站所有资源文件均出自网络,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