赆贽的意思 | |
词语 | 赆贽 |
解释 | 【意思解释】1.亦作"赆贽"。 2.进贡用的财货礼物。 |
组成 | 赆 - 贽 - |
拼音 | [jìn] [zhì] |
单字 |
[赆]:赆
临别时赠与、赠送或馈赠的财物
赆送一无所取。--《梁书·杨公则传》
又如赆礼(临别时赠送的财物,送行的路费或礼品);赆仪程仪(赆礼);赆赙之仪(赠送给上路或办丧事用的钱物。赙用钱财资助人办丧事)
进贡的财物
赆
尽;全部
遂将此诗赆看,不觉天明。--清·崔象川《白圭志》
赆行
赆仪
赆(赽)jìn
⒈临别时赠送的路费或财物~送。
⒉进贡的财物纳~。,● 赆(贐)jìn ㄐㄧㄣˋ◎ 临别时赠送给远行人的路费、礼物:赆道。赆仪。赆 [贽]:贽 (形声。从贝,执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见面礼) 同本义 交贽往来。--《左传·成公十二年》 出疆必执质(贽)。--《孟子》 三帛、二生、一死贽。--《虞书》 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粟枣脩,以告虔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撰长书以为贽。--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贽币(见面礼);贽敬(备礼物来拜见,以表示敬重);贽然(站立不动的样子);贽宝(献赠的宝物);贽献(献赠的礼物);贽礼(见面礼) 贽 持物 贽(贄)zhì〈古〉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见。 贽zhí 1.见"贽然"。,● 贽(贄)zhì ㄓˋ◎ 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贽见(拿着礼物求见)。贽敬。 |
近义词 | |
反义词 |
赆贽相关的词语
- 賝赆
- 琛赆
- 财赆
- 宝赆
- 馈赆
- 见赆
- 赆赠
- 赆礼
- 赆仪
- 赆资
- 赆琛
- 赆送
- 赆助
- 赆贽
- 赆钱
- 赆遗
- 赆敬
- 赆货
- 赆私
- 赆行
- 承贽
- 奉贽
- 珪贽
- 干贽
- 还贽
- 和贽
- 媒贽
- 男贽
- 纳贽
- 女贽
- 馈贽
- 嘉贽
- 赆贽
- 李贽(1527-1602)
- 礼贽
- 六贽
- 入贽
- 委贽
- 贽敬
- 雉贽
赆贽造句 |
赆贽相关的成语 | |
西赆南琛 | 谓四方皆来朝贡为“西赆南琛”。赆,贡物。琛,珍宝。 |
赆贽相关的成语分类
赆贽相关的词语 | |
赆钱 | 【意思解释】1.送行时赠给的钱财。 |
赆遗 | 【意思解释】1.分别时赠送的财物。 |
赆敬 | 【意思解释】1.送行时为表敬意而赠的礼物。 |
赆货 | 【意思解释】1.亦作"赆货"。 2.指进贡的财物。 |
赆私 | 【意思解释】1.谓送行时赠给财物以表私人情谊。 |
赆行 | 【意思解释】1.以财物送行。 |
井眉 | 【意思解释】1.见"井湄"。 |
井蟇 | 【意思解释】1.即井蛙。 |
井落在吊桶里 | 【意思解释】1.比喻事情反常。 |
见风使船 | 【意思解释】1.同"见风使舵"。 |
见鬼人 | 【意思解释】1.旧指以祷祝神鬼为业的人。 |
见面钱 | 【意思解释】1.初次相见时赠送的礼物钱财。 |
见怪非怪 | 【意思解释】1.见"见怪不怪"。 |
井疆 | 【意思解释】1.井邑的疆界。 |
井架 | 【意思解释】矿井、油井等井口竖立的金属架,用来装置天车、支撑钻具等。 |
井华水 | 【意思解释】1.见"井花水"。 |
井华 | 【意思解释】1.见"井花水"。 |
赆贽相关的成语补全
赆贽相关的成语接龙
赆贽相关的标签
赆贽相关的句子
赆贽其他造句 | |
贽见造句 | 1、所以命公子给媳妇装了三碟干果子,又配上这两碟肉腥,就算了玉凤姑娘见公婆的贽见,以为必该如此而行,才合古礼。 2、孟仁贽见石敬瑭看自己,也赶紧摇头。 3、若在他人果是甚难,只因四海龙王都与我相好,等我去问他有多的龙讨一条来,变匹马与师父乘坐,就当我拜师父的贽见礼可好么? 4、久闻宛城张青礼贤下士,敬好汉,爱英雄,今日所见,此言非虚那!哥哥快快请起!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权当凌某人贽见之礼了! 5、在所有的节敬中,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最基本的。 6、要不哪天抽个时间带我上你家去走走,然后我顺便带点礼物贽见你爸,算是今天的赔礼道歉。 7、次日,备了三两银子做贽见之礼,来投罗教师。 8、这些土匪送上的孝敬或贽见礼一年四季不断,高士奎因而也因此得到不少的收入。 9、《红楼梦》里秦钟的父亲秦业虽然担任营缮郎一职,但“宦囊羞涩”,为了让儿子进入贾氏家塾读书,不得不“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 10、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拜见之赀,也就是学生第一次进学拜见老师敬呈的礼物,一些地方俗称“拜见”。 |
李贽造句 | 1、李贽主张真才实学,反对不知世务的儒生,反对空谈性命的假道学。 2、老头李贽,只好再次出逃,躲到河南商城县的黄蘖山中。 3、在晚明那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公安三袁与李贽的相逢与交契,可谓意义重大。 4、焦竑与李贽可以说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相忘形骸的,在治学与政治斗争中互相支持、互相勉励、相互讨论的战友,他们之间的友谊,可以说是至死不渝的。 5、在归纳总结有史以来李贽思想研究既有成果基础上,本文采用“还原性诠释法”研究了李贽儒学思想。 6、李贽并不是要人闭目塞听,不与外人接触,而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中的道理执定成局,食而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以之为卑鄙龌龊行径的借口的丑恶现象。 7、数月,其父逝世,李贽以丁忧南还。 8、盖焦、李之交至深,已到不拘形迹的地步,故李贽能时时不客气地向焦竑提出一些请求。 9、李贽是一位不羁之才、一位思想大家,活了岁的他一生著述极富。 10、万历三十年,李贽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被弹劾入狱,愤然自刎。 |
李贽造句 | 1、童心是一种境界。老子的着作、李贽的文章都对童心倍加推崇。难得的是人过童年,仍具有童心,用天真的眼光看世界,看人生。童心可能不成熟,也可能不理性,但是童心可能会有天才的洞察力,惊人的创造力。 2、李贽学术归属泰州一脉,但他并未囿于泰州王学,而是以其特有的胆识直抒己见,基于其天地本源说提出自己的思想,从而使泰州学派的平民儒学具有了一定的启蒙意义。 3、主要创新观点有:泉州地域因素,不足以说明李贽异端思想来源;乃父安贫乐道,对李贽一生以求道为生存意义,有深远影响。 4、李贽并不是要人闭目塞听,不与外人接触,而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中的道理执定成局,食而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以之为卑鄙龌龊行径的借口的丑恶现象。 5、盖焦、李之交至深,已到不拘形迹的地步,故李贽能时时不客气地向焦竑提出一些请求。 6、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便令厂卫五城严拿治罪。 7、也许是吸取了李贽案的教训,《京师纪闻》、《正义报》对这次火灾,都只是简单报道了事实,没有任何评论性的内容。 8、在晚明那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公安三袁与李贽的相逢与交契,可谓意义重大。 9、数月,其父逝世,李贽以丁忧南还。 10、后来,他还根据李贽的遗愿,为他的墓碑书写了碑额“李卓吾先生之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