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纛的意思 | |
词语 | 旄纛 |
解释 | 【意思解释】1.古代帝王乘舆上用牦牛尾制成的用以翳蔽之物。 |
组成 | 旄 - 纛 - |
拼音 | [máo] [dào] |
单字 |
[旄]:旄
同本义
旄,幢也。--《说文》。本用妈犛牛尾,注于旗之竿首,故曰旄◇又用羽,或兼用氂与羽焉。
右秉白旄。--《书·牧誓》
建彼旄矣。--《诗·小雅·出车》
见羽旄之美。--《孟子》
总光耀之采旄。--《史记·司马相如传》
乐师有旄舞。--《周礼·旄人》
上将拥旄西出征。--岑参《轮台歌》
又如旄钺(本为旗帜和兵器。代指军权);旄麾(即旌麾。帅旗);旄象(饰以象牙的旌旗)
牦牛尾
羽旄齿革。--《国语·晋语》
又如旄羽(牦牛尾和雉羽);旄狄(即旄羽)
旄máo
⒈〈古〉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帜。泛指大旗拥~出征。
⒉牦牛尾~羽。
旄mào 1.年老。 2.眼睛昏花。 3.昏乱。,● 旄máo ㄇㄠˊ◎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旄mào [纛]:纛 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柳营出号风生纛。--许浑《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 纛dào 1.古代用羽毛做的舞具。 2.帝王车上用牦牛尾或雉尾制成的饰物。 3.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纛dú 1.古代用羽毛做的舞具。 2.帝王车上用牦牛尾或雉尾制成的饰物。 3.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纛dào ㄉㄠˋ◎ 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 |
近义词 | |
反义词 |
旄纛相关的词语
- 采旄
- 翠旄
- 白旄
- 秉旄
- 氛旄
- 幡旄
- 干旄
- 竿旄
- 旄麾
- 旄期
- 旄车
- 旄麈
- 旄端
- 旄节
- 旄象
- 旄星
- 旄丘
- 旄纛
- 旄毡
- 旄头
- 白纛
- 宝纛
- 鼓纛
- 高牙大纛
- 横海纛
- 麾纛
- 旄纛
- 禡纛
- 大纛
- 纛遫
- 纛章京
- 旌纛
- 龙纛
- 狼纛
- 鸾纛
- 六纛
- 牌纛
- 旗纛
- 作纛旗儿
- 阵纛
旄纛造句 |
旄纛相关的成语 | |
白旄黄钺 | 比喻有关征战的事。 |
高牙大纛 | 三代军队里的大旗。指军中的旗帜。比喻声势显赫。 |
龙幡虎纛 | 指将帅之旗。 |
旄纛相关的成语分类
- 形容带黄的成语有哪些_词语
- 形容征战一生的成语_词语
- 形容很黄的三字成语有哪些_词语
- 有黄字的形容颜色的成语_词语
- 第三个字是黄的成语_词语
- 第三个字黄的成语_词语
- 什么黄什么绿的成语_词语
- 带黄字的成语有哪些_词语
- 成语接龙接不下去的成语_词语
- 黄的成语有哪些成语_词语
- 形容人多就是力量的成语_词语
- 形容人少力量大的成语_词语
- 人多力量大的成语_词语
- 形容人多力量大的成语是什么_词语
- 形容人多力量大的成语是什么意思_词语
- 形容人多力量大的成语_词语
- 人多力量大形容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_词语
- 形容一群人力量大的成语_词语
- 包含纛字的成语_包含纛字的词语
- 包含幡字的成语_包含幡字的词语
- 包含纛字的成语_包含纛字的词语
旄纛相关的词语 | |
旄毡 | 【意思解释】1.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织品。 |
旄头 | 【意思解释】1.古代皇帝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 2.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
旄幢 | 【意思解释】1.用牦牛尾为饰的旌旗。 |
旄舞 | 【意思解释】1.周代六种小舞之一。舞者执旄牛尾以指挥。 |
旄钺 | 【意思解释】1.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语本《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蔡沈集传:"钺﹐斧也﹐以黄金为饰……旄﹐军中指麾﹐白则见远。" |
旄敦 | 【意思解释】1.旄丘与敦丘。 |
旄旌 | 【意思解释】1.古代祭祀时执以导神之物。旄﹐通"茅"。 |
旄倪 | 【意思解释】1.老人和幼儿。 |
旄俊 | 【意思解释】1.俊杰之士。旄﹐通"髦"。 |
旄狄 | 【意思解释】1.即旄羽。 |
旄羽 | 【意思解释】1.牦牛尾和雉羽。 |
旄牛 | 【意思解释】1.即牦牛。产于我国西南地区。 |
旄人 | 【意思解释】1.《周礼》官名。掌教乐舞。 |
无母 | 【意思解释】1.失去母亲。 2.鸟名。 |
无出头 | 【意思解释】1.谓无法摆脱困境。 |
无它 | 【意思解释】1.见"无他"。 |
无主后 | 【意思解释】1.古丧礼指父母死后无子主祭为"无主后"。 |
旄纛相关的成语补全
旄纛相关的成语接龙
旄纛相关的标签
旄纛相关的句子
旄纛其他造句 | |
白旄黄钺造句 | 1、狄将军直率忠义的确可嘉,元帅身为宋室皇嗣,今节白旄黄钺,犹如天子,岂能亲自出迎,折我大宋皇威。 2、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3、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众诸侯首领请绍登坛。 4、第二天,大家依例命军士每人负土一?g修筑三层高台,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朱?y登坛。 5、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短角鬼王登坛。 6、况主公受天子白旄黄钺,得专征伐,原为禁暴除奸;似这等权奸蛊国,内外成党,残虐生民,以白作黑,屠戮忠贤,为国家大恶。 7、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绍登坛。 8、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袁绍登坛。 9、玉简金书,威振三天称护法;白旄黄钺,灵通九地号降魔。 10、 |
节旄造句 | 1、苏武在北海,虽生活屡陷困顿,甚至掘野鼠窝,吃野鼠所藏草籽,但他"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仍不降匈奴,被羁留长达十九年。 2、武在冰天雪地中,掘草根以充饥,牧羊时手持汉节,节旄尽脱仍不释手。 3、自秦州经略使,授交趾节旄,联翩宠荣,汗漫富贵,未尝断绝,仅二十年。 4、的竹柄上,束有三重用牦牛尾制的节旄。 5、此处的“假”,意为给予;“节”是用竹与牦牛尾做成的节旄,是君主授权的特殊凭证。 6、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7、假以节旄,必自陈力,不足以逆顺治之。 8、 9、 10、 |
大纛造句 | 1、在曲阜,你举起的儒家大纛,飘遍大江南北。 2、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 3、刘歆在西汉沿革已久的今文十四博士制度上揭橥异端,举起了古文经学的大纛。 4、那个人匹马当先,一定是敌军主帅,因为跟在他身后的大纛旗显露了他的身份与众不同。 5、“时每扮文武祭官,旗旄导前,骑卒拥后,高牙大纛,金鼓喧天,观者云集,颇极一时之盛”。 6、一代奇才,高擎着文学艺术的大纛,从宋代一直向我们走来。 7、直到解严之后,在全球第三波政治民主化的浪潮与保障人权的大纛下,才进行一场法律体制与法治思想的转型革命。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