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傩的意思 | |
词语 | 猗傩 |
解释 | 【意思解释】1.柔美﹑盛美貌。 |
组成 | 猗 - 傩 - |
拼音 | [yī] [nuó] |
单字 |
[猗]:猗
(形声。从犬,奇声。本义阉割过的狗) 同本义
猗,犬也。--《说文》
猗
长大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诗·小雅》
猗
美盛的样子
猗
叹词。常用于句首,表示赞叹
河水清且涟猗。--《诗·卫风·伐檀》
又如猗欤休哉(多么快乐啊)
猗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
断断猗,无他技。--《书·秦誓》
猗yī
⒈文言叹词。〈表〉赞美~与休哉!
⒉文言助词。相当于"兮"河水清且涟~!
猗yǐ 1.加,超越。 2.通"倚"。依;靠着。 3.通"倚"。亲近貌。 4.通"掎"。牵引。
猗ē 1.柔美貌。
猗wēi 1.见"猗移"。,● 猗yǐ ㄧˇ◎ 叹词,表示赞美:猗猗(美盛的样子)。猗嗟。猗舆。猗靡(a.随风飘动的样子;b.婉顺的样子)。◎ 文言助词,用如“兮”,相当于“啊”:河水清且涟猗。 [傩]:傩 (形声。从人,难声。本义步行有节度) 同本义 巧笑之傩,佩玉之傩。--《诗·卫风·竹竿》 指古迎神赛会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阼古指东面的台阶。)--《论语·乡党》 又如傩祓(驱除疫鬼,祓除灾邪);傩逐(驱除疫鬼仪式中所唱的歌);傩鼓(驱除疫鬼仪式中敲击的鼓声) 傩神 傩戏 傩(儺)nuó〈古〉驱逐所谓"疫鬼"的一种迷信仪式活动。,● 傩(儺)nuó ㄋㄨㄛˊ◎ 行走姿态柔美:“佩玉之傩”。◎ 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傩舞。 |
近义词 | |
反义词 |
猗傩相关的词语
- 猗猗
- 涟猗
- 沦猗
- 猗萎
- 猗狔
- 猗那
- 猗傩
- 猗靡
- 猗蔚
- 猗违
- 猗伟
- 猗兰操
- 猗欤
- 猗顿
- 猗嗟
- 猗移
- 猗柅
- 猗卓
- 郁猗
- 猗抳
- 观傩
- 行傩
- 和傩
- 傩禳
- 傩声
- 傩神
- 傩鼓
- 傩礼
- 傩舞
- 傩逐
- 傩祓
- 大傩
- 进傩
- 驱傩
- 赠傩
- 猗傩
- 玉傩
- 乡傩
猗傩造句 |
猗傩相关的成语 |
猗傩相关的成语分类
猗傩相关的词语 | |
猗靡 | 【意思解释】1.随风飘拂貌。 2.婀娜貌。 3.犹缠绵。 |
猗蔚 | 【意思解释】1.草木繁茂貌。 |
猗违 | 【意思解释】1.犹依违。迟疑不决。 |
猗伟 | 【意思解释】1.《汉书.武帝纪》:"猗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颜师古注:"猗,美也。伟,大也。与,辞也。言美而且大也。"后以"猗伟"为美伟赞叹之辞。 |
阎王 | 【意思解释】①阎罗:看来没救了,要去见阎王了。②比喻凶恶无比之人:那个杀人不眨眼的活阎王终于被正法了。 |
颜料 | 【意思解释】不溶于水或油的白色或有色粉末状物质。分天然颜料和合成颜料两类。天然颜料多属矿物性。合成颜料又分有机和无机的两类,无机的如钛白粉、铬黄等,有机的如酞菁、甲苯胺红等。广泛用于油墨、涂料、橡胶、塑料、文教用品等的着色,有些也用于纺织纤维的着色和印花。 |
颜杲卿(692-756) | 【意思解释】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昕。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时,他应堂弟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之约,联合起兵切断安禄山后路,并设计擒杀叛军将领。次年常山为史思明所破,他被押送至洛阳安禄山处,惨遭杀害。 |
颜氏家训 | 【意思解释】北齐颜之推著。成书于公元589年。七卷二十篇。内容为宣传封建道德观念和刻苦读经、养生归心等为人处世哲学,阐述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家教的教育观点。 |
颜之推(531-590后) | 【意思解释】北齐文学家。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初仕梁,任散骑常侍,后被西魏俘获,逃入北齐,官至平原太守。北齐亡,又先后在北周、隋任官。能诗。有《颜氏家训》二十卷传世。 |
雅隆河 | 【意思解释】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支流。河水清澈平缓,沿岸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有乃东县雍布拉岗、贡布山猴子洞、昌珠寺和琼结县木惹山藏王墓等。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
雅观 | 【意思解释】指装束、举动、布置等文雅美观。多用于否定式:举止很不雅观|装饰不甚雅观。 |
雅各宾专政 | 【意思解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建立的革命专政。1793年6月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执政后,采取了激烈的革命措施,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封建地产转让给农民;严厉打击投机商人,处决一大批投机商和反革命分子;强化政府机关“救国委员会”,实行恐怖统治;击退外国干涉军。后因雅各宾派脱离广大群众,政权被削弱。1794年7月在热月政变中被推翻。 |
雅尔塔会议 | 【意思解释】也叫“克里米亚会议”。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雅尔塔举行的首脑会议。主要讨论关于最终彻底击败德国法西斯、苏联对日宣战、分区占领德国以及战后世界的安排等问题。签订《雅尔塔协定》,还发表《克里米亚声明》。 |
雅乐 | 【意思解释】古代宫廷祭祀活动和典礼仪式所用的音乐或乐舞。起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后经儒家倡导,将周代的“六舞”列为雅乐的最高典范。《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均为当时雅乐的歌词。历代雅乐的形式内容有所不同,但其音乐的“庄严肃穆”和歌词的“典雅纯正”却始终不变。 |
崖略 | 【意思解释】大概;轮廓:将为汝言其崖略。 |
鸦雀无声 | 【意思解释】形容悄然无声、非常寂静:他一进门,房间里立刻鸦雀无声,谁也不说话。 |
鸦片 | 【意思解释】又称“阿片”。罂粟果中乳汁经干燥而成的干膏状药物。为棕色至黑色,有特殊臭气。含吗啡和其他生物碱。有镇痛、止泻、止咳等作用,但常用能成瘾,不宜长期应用。 |
猗傩相关的成语补全
猗傩相关的成语接龙
猗傩相关的标签
猗傩相关的句子
猗傩其他造句 | |
傩舞造句 | 1、宕羌傩舞,就和“苯苯”驱魔祈福息息相关。[傩舞造句] 2、几十年来,程长庆与胡振坤一起培养了省级傩舞传承人何柏坤、汪树坤、程金生等,使长径村业余傩舞剧团长兴不衰,后继有人。 3、日前,祁门县在牯牛降景区举办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节,目连戏、傩舞、采茶扑蝶舞、十番锣鼓、打莲湘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观看。 4、南丰傩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体育相关的项目。 5、穿插环旋,分合有致,是龙文化中颇具特色的龙舞艺术;傩舞源于年前,是殷商时期民间的一种面具祭祀仪典,其舞动狂热粗犷,喻意驱邪逐疫,祈福纳祥。 6、傩舞历史悠久,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仪,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古时每逢打醮、新春都跳傩舞,祈福禳灾,自娱自乐。 7、赣剧、采茶戏、婺源傩舞、樟树药材、赣语。 8、萍乡素来就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这里的傩庙、傩舞、傩面具被傩专家们誉为“三宝”。 9、历史上,当地村民凡遇干旱缺雨、疾病流行、村寨集会,族人头领“苯苯”将主持跳宕羌傩舞“驱赶鬼怪,保佑村庄风调雨顺”。 10、总之,武术与傩舞在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两者同源异流,既相互交融又相互影响。 |
傩神造句 | 1、意思是天保佑的在人事上或不免有龃龉处,至于傩神所送来的,照当地习气,人便不能稍加轻视了。 2、西向“晒红节”活动有杀猪祭傩神、跳傩舞、草龙巡游、晒红绿等,村民们借此祈求风调雨顺。 3、他笑着说,天空是相连着的,于是傩神是到处飞的。 4、一本清代绘制的傩神脸谱中旬在萍乡市西部山区一农户家被发现,书中有佛、道、儒、俗各类神灵的脸谱。 5、但是如果我们略为关注一下傩神世界,很快就发现那里有宫廷傩、军傩,乡人傩,分别与主神、战神、民事神隐隐对应着。 6、萍乡素来就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这里的傩庙、傩舞、傩面具被傩专家们誉为“三宝”。 7、“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是古代中国农耕民族为了祭祀农神——傩神而创造出来的原始文化”。 8、看守傩神庙的庙祝告诉大家,数十具傩神面具悉数被盗。 9、至今在有的地方,还能见到关于傩神的演出。 10、古老的傩神令人敬畏,为驱魔辟邪,一代又一代的石邮人都用跳傩的形式祈求平安和风调雨顺。 |
傩戏造句 | 1、因之,保护贵池傩戏的一切措施和机制,均应围绕着宗族展开。 2、文章从词语、句法、语音节奏和修辞等四个方面来论述黔北仡佬族傩戏剧本的语言风格,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佩戴面具是傩戏表演的典型特征之一,面具是傩文化中最具象最直观的象征符号,因而也就最直接地反映了傩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兴衰历程。 4、他想用这些从贵州买回的傩戏面具装饰书房。 5、贵州傩文化主要表现在傩戏的演出中。 6、傩戏是起源于原始宗教的一种民间戏剧艺术,被称为当今戏剧的“活化石”。 7、傩戏演员年龄偏老,年轻演员少,演员后继乏人的情况已摆在面前。 8、湖南共有地方戏,包括传播广泛的湘剧、花鼓戏、昆曲、祁剧、汉剧、巴陵戏,还有独具地方特色的苗剧、阳戏、辰河戏、花灯戏、荆河戏、傩戏等。 9、以怪才王永梭为中心,有庄有谐,有雅有俗;并将谐剧与俳优、滑稽戏、傩戏、元杂剧作比较探讨,这是理论家写通俗文章不同于常人之处。 10、梅山傩戏、布袋戏闻名遐迩;柴火腊肉、猪血丸子、风干板鸭、鱼冻、甜酒、磨芋、笋干、蕨菜味美色香;优质贡米、特色红米、黑米、薏米,水车糍粑久负盛名。 |
傩戏造句 | 1、因之,保护贵池傩戏的一切措施和机制,均应围绕着宗族展开。 2、他想用这些从贵州买回的傩戏面具装饰书房. 3、贵州傩文化主要表现在傩戏的演出中。 4、旨在阐释,池州傩戏是一种泛宗教的民间信仰体系,它是民众现实生活的精神化表征。 5、傩戏是起源于原始宗教的一种民间戏剧艺术,被称为当今戏剧的“活化石”。 6、说明藏戏并不属于“傩戏型”戏剧,而是典型的佛教戏剧。 7、傩戏和能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的重要的戏剧形式。 8、他创作的中国话剧结合了中国古代的傩戏、皮影、戏曲和说唱。 9、佩戴面具是傩戏表演的典型特征之一,面具是傩文化中最具象最直观的象征符号,因而也就最直接地反映了傩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兴衰历程。 10、古城里的主要戏种有阳戏、辰河高腔、傩戏、汉戏、苗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