忮忒的意思 | |
词语 | 忮忒 |
解释 | 【意思解释】1.嫉害变诈。 |
组成 | 忮 - 忒 - |
拼音 | [zhì] [tuī] |
单字 |
[忮]:忮
强悍,凶狠
忮,很也。从心,支声。--《说文》
忮,恨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文》
长安险固,风俗豪忮。--《资治通鉴》
又如忮毒(狠毒);忮横(忌刻专横);忮狠(忌刻狠毒);忮恶(狠毒)
嫉妒;忌恨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邶风·雄雉》
鞫人忮忒。--《诗·大雅·瞻卬》
大勇不忮。--《庄子·齐物论》
又如忮刻(忌恨刻毒;刚愎);忮嫉(妒忌);忮忌(嫉妒);忮忍(嫉妒残忍);忮悍(嫉妒而凶悍);忮害(嫉忌陷害);忮心(嫉恨之心)
固执
巧行居灾,忮辨召患。--《读史述九章》
又如忮刻(褊狭
忮zhì害,嫉妒~心。不~不求。,● 忮zhì ㄓˋ◎ 害,嫉妒,狠:“不忮不求,何用不藏?”◎ 违逆;刚愎:“不忮于众”。 [忒]:忒〈名〉 (形声。从心,弋声。本义差误) 同本义 (侧重不符合客观实际) 忒,更也。--《说文》 忒,差也。--《广雅》 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易·豫》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诗·曹风·鸤鸠》 忒,差也。--《广雅·释诂四》 昊天不忒。--《诗·大雅·抑》 常德不忒。--《老子》第二十八章 又如差忒(差错) 忒 〈副〉 太,过于 忒tè ⒈差错不~。差~。 ⒉见tuif。 忒tuī ⒈〈方〉太天~热。他~性急。,● 忒tè ㄊㄜˋ◎ 差错:差忒。● 忒tuī |
近义词 | |
反义词 |
忮忒相关的词语
- 不忮不求
- 褊忮
- 忿忮
- 豪忮
- 苛忮
- 刻忮
- 妒忮
- 强忮
- 懻忮
- 忌忮
- 偏忮
- 权忮
- 忍忮
- 贞忮
- 忮恶
- 忮忌
- 忮心
- 忮横
- 忮悍
- 忮罔
- 活忒忒
- 黏忒忒
- 贼忒忒
- 忒忒
- 差忒
- 阿忒迷失
- 阿佛洛狄忒
- 阿耳忒弥斯
- 悖忒
- 不忒
- 轨忒
- 毫忒
- 靡忒
- 谬忒
- 无忒
- 密司忒
- 明忒
- 贰忒
- 得墨忒耳
- 僭忒
忮忒造句 |
忮忒相关的成语 | |
不忮不求 | 忮:嫉妒;求:贪求。指不妒忌,不贪得无厌。 |
忮忒相关的成语分类
- 有关嫉妒的优美成语_词语
- 赞颂清廉的人的成语_词语
- 描写嫉妒别人的成语_词语
- 描写人不能善良的成语_词语
- 描写善良人的优美成语_词语
- 描写贪得无厌的成语_词语
- 描写人心嫉妒的成语_词语
- 关于贪得无厌的成语_词语
- 描述贪得无厌的成语_词语
- 女人的妒忌心的成语_词语
忮忒相关的词语 | |
皂驺 | 【意思解释】1.亦作"皂驺"。 2.古代穿黑衣骑马的侍从。 |
皂旗 | 【意思解释】1.亦作"皁旗"。 2.黑旗。 |
摘心 | 【意思解释】1.摘除植株枝条顶梢或顶芽的工作。 |
摭拦 | 【意思解释】1.阻拦。摭﹐通"遮"。 |
摭说 | 【意思解释】1.用言辞掩饰。摭﹐通"遮"。 |
摭采 | 【意思解释】1.搜集采用。 |
煮盐 | 【意思解释】1.熬干含盐分的水,提取食盐。 |
煮炼 | 【意思解释】1.煮熬提炼。 |
挚热 | 【意思解释】1.恳切热烈。 |
挚鸟膺 | 【意思解释】1.鸡胸;胸骨突出貌。 |
烝彝 | 【意思解释】1.亦作"烝夷"。 2.古时一种青铜祭器。 |
烝餻 | 【意思解释】1.以米粉或面粉发酵加糖蒸成的糕。 |
烝烛 | 【意思解释】1.古时指以麻秸﹑竹木等制成的火炬。 |
烝润 | 【意思解释】1.湿热蒸发。 |
烝热 | 【意思解释】1.闷热。 |
烝熬 | 【意思解释】1.犹煎熬。多比喻折磨。 |
烛剪 | 【意思解释】1.剪除烛花的剪刀。 |
忮忒相关的成语补全
忮忒相关的成语接龙
忮忒相关的标签
忮忒相关的句子
忮忒其他造句 | |
不忮不求造句 | 1、他强调,自己从军年,总是不忮不求,公道自在人心。 2、民进党两度执政,只要江丙坤点个头,扁当局也早就恭迎先生入主“行政院”了,但是江丙坤对“行政院长”大位仍然不忮不求,而且坚持党进党出。 3、“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4、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5、吴伯雄说,昨天已向马英九汇报习吴会谈内容,马英九也能理解,他本于“宪法”,“在*弯不忮不求,去到大陆不卑不亢,没有失掉任何立场”。 6、“足下风云壮,胸中天地宽”,林洋港只能继续“不忮不求”,爬山以寄情。 7、面对各界盛誉,星云大师不忮不求,他坦言:不喜欢被神话,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出家人而已。 8、“不忮不求,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9、曾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独”、“不忮不求”、“孝友”、“仁”、“敬”、“谦”、“恕”等。 10、曾国藩认为,古人修身的理论中,关键的一条是“不忮不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