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文学网

谙识的意思

词语谙识
解释【意思解释】1.练达。
组成 - -
拼音 [ān]  [shí] 
单字 [谙]:谙 (形声。从言,音声。本义熟悉) 同本义 谙,悉也。--《说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协久在中朝,谙练旧事。--《晋书·刁协传》 故谙事识体者,善权轻重。--《晋书·刑法志》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王建《淅嫁娘》。 又如谙悉(熟知);谙练(熟知,有经验) 熟记 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后汉书·虞延传》 ⒈熟悉~练。 ⒉知道,精通深~医术。,● 谙(諳)ān ㄢˉ◎ 熟悉,精通:谙练。谙悉。谙晓。
[识]:识 (形声。从言。戠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同本义 譺,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 识(譺)shí ⒈知道,认得,能辨别~字。认~。~别。~途老马。 ⒉学问,应知的,所知道的学~。知~。常~。有~之士。 ⒊见解,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⒋ 识(譺)zhì ⒈记住,做记号,也指记号、标志博闻强~。表~。款~。,● 识(識)shí ㄕˊ◎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
近义词
反义词

谙识相关的词语

谙识造句

谙识相关的成语

饱谙世故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
通达谙练通达:明白;谙练:熟悉,熟练。深知人情事理,处理问题老练。
碍口识羞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
不打不成相识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不识不知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
不识东家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不识大体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博识多通博:广博。识:学识。通:精通事理。指学识广博,精通事理。
不识高低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不识好歹不知好坏。指愚蠢,缺乏识别能力。
不识局面犹不识时务。
不识庐山真面目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不识马肝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不识起倒指不知好歹;不识时务。
不识人间有羞耻事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之事。形容恬不知耻。
不识时务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不识抬举识:认识,理解;抬举:赞扬,器重。不懂得人家对自己的好意。
不识泰山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不识一丁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不识之无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博闻多识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谙识相关的成语分类

谙识相关的词语

谙忆【意思解释】1.熟记。
谙晓【意思解释】1.熟悉通晓。
谙历【意思解释】1.熟习﹐有经验。
谙实【意思解释】1.知悉实情。
谙诵【意思解释】1.记诵。
谙尝【意思解释】1.备尝﹐历经。
谙详【意思解释】1.熟悉详知。
豻狱【意思解释】1.监狱。引申指狱讼之事。
豻侯【意思解释】1.古代士人射仪的箭靶。以豻皮为靶心,两边并饰以豻皮。
豻户【意思解释】1.指监狱。
遨戏【意思解释】1.犹游戏。
遨头【意思解释】1.宋代成都自正月至四月浣花,太守出游,士女纵观,称太守为"遨头"。
遨乐【意思解释】1.犹游乐。
遨嬉【意思解释】1.游玩;戏耍。
遨赏【意思解释】1.犹游赏。
遨魂【意思解释】1.谓使精神得到游乐。
遨翔自得【意思解释】1.自由自在的样子。

谙识相关的成语补全

谙识相关的成语接龙

谙识相关的标签

谙识相关的句子

谙识其他造句

谙熟造句1、长大后的我们,虽然谙熟了如何避免幼稚的伤害,却往往也失去了开始的勇气。陈亚豪
2、我谙熟他的思想主张,与他一起分享快乐和胜利的喜悦,也深切感受了他所经历的痛苦。
3、如,《蜡笔小新》在日本属于发售、播出受限制的成*动画,但在中国,好色又谙熟世故的小新却是“老少咸宜”。
4、我喜欢其中的四五个点子,我已经把他们谙熟于心了。
5、从赴美到奉调回国,容尚谦的整个少年时代都在美利坚渡过,对于美国的风土人情可谓谙熟于心。
6、长期浸泡在校对室里,司徒炯昌谙熟了各类新闻,各种稿件风格、编辑手法。
7、他们对于类推、分类和演绎诸过程最为谙熟。司法判决的表述主要是逻辑性的表述。
8、企业的管理者要谙熟经略之法。
9、企业的管理者要谙熟经略之法。
10、由于作者谙熟一土一木、一河一船,构图并不生疏,下笔并不犹豫,以“生拙”巧胜“熟巧”。
熟谙造句1、“我觉得我从未离开,”席琳说,这座充裕霓虹的都会依然如此熟谙。汽枪。
2、这意味着,想考SAT到美国读大学就需要熟谙《独立宣言》、《权利法案》,并且了解其中是如何阐释“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等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熟谙造句]
3、他熟谙《论语》。
4、博萨人阴险的政治伎俩颇为出名,熟谙暗箭伤人的诡计。
5、刘邦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于是兴仁者之兵;他明白战场变幻莫测,于是熟谙诡谋之用。
6、她似乎觉得来到了她早已熟谙而且朝思暮想的某个地方。
7、三姐妹都熟谙写小说的技巧。
8、我实在不是指桑骂槐,我只不过想让熟谙我的人给我一次更正短处的机缘。
9、她对日语的熟谙使我惊奇。
10、这意味着你对于如下种种早已熟谙于心:编写好的代码,面向对象设计,编码风格,最佳实践,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重构无非是某些人的故作玄虚之语,编造出来用以兜售自己的新书,如此而已。
谙熟造句1、只有不曾获得成功的人才谙熟人生成功的秘诀。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2、显然,苏童赋予这个女性过多的女人味,她谙熟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和勾心斗角,甚至以"床上的机敏"博取陈佐千的欢心。
3、长大后的我们,虽然谙熟了如何避免幼稚的伤害,却往往也失去了开始的勇气。陈亚豪
4、企业的管理者要谙熟经略之法.
5、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谙熟、迷恋,使这部诞生于一个“咸与维新”时代的书,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不合时宜的怀旧气息。
6、于己于人,了解承诺的力量,相信自律的回报,谙熟信念的意义。
7、他八岁入社学,数年下来,早已熟读四书五经,谙熟各种制义文章,只等着鱼跃龙门的那一刻。
8、由于作者谙熟一土一木、一河一船,构图并不生疏,下笔并不犹豫,以“生拙”巧胜“熟巧”。
9、长期浸泡在校对室里,司徒炯昌谙熟了各类新闻,各种稿件风格、编辑手法。
10、下井当过矿工,谙熟煤炭产运销各个环节的临汾市委*记谢海,上任伊始,便整肃干部作风。
谙达造句1、今儿皇上下了旨,着你伺候大阿哥,封你为谙达(教阿哥言行举止的老师)。
2、李谙达,你让人把今年杭州那边进贡的大红袍拿出来,我给亲爸爸沏一壶茶,让她老人家尝尝。
3、李谙达,您可知道为什么唤我去呀?
4、我无话可以应对,只回道谢谢谙达照应。
5、若无李谙达(老伙伴或师傅之意),我活不到今天。
6、更有一些按捺不住春心的小姑娘谙达情书,只是我连看都没看那些用特别精美的信封包装着的信。
7、于是,在京谙达、侍卫、章京,无不营求赴军,那些自军中而归者,“无不营置田产,顿成殷富”。
8、真是辛苦谙达了!不巧朕与醇亲王已经议完了事儿,看来这点心是吃不成了,不如就带回宫去让老佛爷尝尝鲜儿吧。
9、
10、
谙习造句1、他们更谙习本土的商业环境,更熟悉客户的真实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与中国“非公36条”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相吻合。
2、路透社报道,沃尔夫颇具语言天赋,谙习英语、荷兰语等外语,英语甚至能讲数种方言。
3、船队一旦开航,最为繁忙的恐怕就是那些“谙习水性,不畏风浪”的水手,他们用“牵星术”在黑夜的茫茫大海中准确判断船队的方位。
4、但日韩企业一方面谙习还击之术,一方面潜心质量自查,到今天他们已转向生产符合国际最高质量和安全标准的产品了。
5、还有一些人仗着自己谙习水性过于自信而漠视警示标志,不顾水域环境,只图一时痛快,而导致悲剧发生。
6、严嵩精熟经史典章,谙习音律诗文,对永字八法。
7、不知是什么样的思维定势,国人更谙习于前一种逻辑,却无视后一种逻辑的存在。
8、这类官员往往是谙习律令、直接从事一线司法工作的官员。
9、在公堂上的三次较量,逐步地多方面地揭示出他谙习官场、老辣干练、矜才使气、倔强而富有风趣,正直中又带某些狡黠的品质。
10、王总,发射领域的顶尖高手,谙习各派武功,并熟悉各路武功的破解之术。
陋识造句1、保长,老夫久病多日,未能及时前来为贤侄传授浅见陋识,耽搁了贤侄的锦绣前程,还望保长见谅!
2、一则有幸,一则不幸,小兄弟愿否略闻贫道陋识?
3、灵与肉两重性的古老命题终于被众多科学术语淹没,我们仅仅将其作为一重过时的浅见陋识而加以嘲笑。
4、张天师上前奏道,回陛下,下界近日水患不断,似有妖孽作乱,我等陋识,竟无法看出何物所为,请陛下定夺…
5、依我陋识,但凡国家元首叫总统的,大概是民主政体。
6、
7、
8、
9、
10、
史识造句1、实证与史识、全面与客观,是学术史研究的基本原则。
2、两者从不同侧面程度不一地反映出王劭如实求真的史识,这有助于增进对隋代史学的认识。
3、我国古代史学传世精品著作成因之一,是由于其著作具有突出的治史能力,其中包括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史力、史胆。
4、皎然认为钟嵘缺乏史识,又不是诗人,因而不具备批评家的资格。
5、他认为史识主要指史家的观察力,并介绍了如何做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6、戏剧与历史中柳敬亭形象的异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剧作者取舍材料的匠心及其超人的史识艺胆。
7、
8、
9、
10、
唯识造句1、历史意义卷首有作者自序,说明撰写此书的用意,同时对《成唯识论》的题目作了解释。
2、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大师可是要入那杀生地狱享受果报?
3、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念为神一念修罗。
4、然而,他父亲怎么也没有想到,生长在王侯家里的窥基,后来竟成为玄奘法师的高足弟子,唯识宗的一代祖师。
5、“万法唯识”的意思就是,一切都是意识的结果,所有外在世界都是通过人的意识呈现的,实质上也都是虚假的。玄奘
6、本文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考察了唯识学之心法八识所建构的认识结构。
7、成唯识论卷四说,有情众生,由四根本烦恼,轮回生死,不能出离。
8、隋唐之际,有天台宗智顗、三论宗吉藏、华严宗贤首,乃至法相唯识宗玄奘等等都提出自己的判教主张。
9、关于现代心理学中的人格结构,从唯识论来看,人格可以分成现实的我、理想的我和圆成实的我。
10、佛教唯识论的八识观结构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三层结构有相同之处。
识度造句1、因此老人手机还要具备音量上更大的辨识度,包括来电铃声和通话声音在内,都需要特别的优化。
2、二是如何在浩瀚的作品里脱颖而出,一些辨识度不高却精心结撰的作品,很可能被淹没在文字的洪流里。
3、直瀑式隔栅极具品牌辨识度,采用乌光电镀特殊工艺与钢琴漆内衬,很有质感。
4、导演说,朱兴东的偶像潜质在这三个月里逐渐爆发了,他极具辨识度的形象,以及过人的实力,让他成为“偶像”这件事有不可辨驳的说服力。
5、歌曲的主唱大黑摩季的高音极具辨识度,这首歌是她的成名作,或许也可以算是她的巅峰之作。
6、蜿蜒潆绕的柳江,在柳州市区勾勒出了马蹄形的半岛轮廓,从高处俯瞰,那种“天然大盆景”般的独特观感,造就了全球最具辨识度的一座城市。
7、这个迹象表明,印度消费者日益青睐在线预订模式,意识度也日益增加,虽然他们现在没有在线预订,但转化为在线预订也为时不远了。
8、至于殷浩,一纸空函,自毁前程,栽在书信礼仪上,传中称其“识度清远”“有德有言”,也许水分不少。
9、王昶开济识度,掌统方任,垂称著绩。
10、上海老凤祥一位相关负责人也认为,这么多“周”姓珠宝品牌,对这些珠宝品牌自身不见得就有好处,因为品牌辨识度不高。
识记造句1、气预报要常看,遇到狂风多穿衣,遇到下雨要带伞,出门不忘关门窗,家用电器关电源,气象知识记心间,防患未然不能少。祝世界气象日快乐相伴。
2、淡泊年光谁识记,天涯消息着人肠。
3、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4、天气预报要常看,刮风下雨早判断,遇到狂风多穿衣,遇到下雨要带伞,出门不忘关门窗,家用电器关电源,节气知识要多懂,气象知识记心间,防患未然不能少,事事才能保平安。祝世界气。
5、再说到把名言印在人民币上,单纯从识记名人名言来说,不可辨驳。
6、请选手注意,即将展示一组的数字,识记时间两分钟。
7、这首女声歌曲呼出了女性的特权,而那些伤心欲绝的歌词容易识记,所以高歌、四处乱跳。
8、不相信你的回忆,健康小常识记忆里的那个人,未必同样想念你。
9、突然,柳川心中一动,即刻闭目凝神,运转神识记下呆牌残留的气息。
10、比如,要识记质数、质因数、互质数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就可列成表来帮助学生记忆。
凿壁文学网
本站所有资源文件均出自网络,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