诘擿的意思 | |
词语 | 诘擿 |
解释 | 【意思解释】1.查究和揭发。 |
组成 | 诘 - 擿 - |
拼音 | [jié] [zhí] |
单字 |
[诘]:诘 jie
(形声。从言,吉声。本义询问,追问)
同本义
诘,问也。--《说文》
度作刑以诘四方。--《书·吕刑》
五曰刑典以诘邦国。--《周礼·大宰》
毅诘之曰。--唐·李朝威《柳毅传》
直诘袁曰。--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终不敢诘。--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反诘(反问);究诘(追问究竟);诘询(追问,询问);诘辩(刨根问底)
责备;质问
诘,责也。--《广雅》
诘奸慝。--《左传·昭公十四年》
仲冬之月…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
诘jié
⒈盘问,追问盘~。反~。〈引〉查,查办~查。~诛慢暴(慢怠慢)。
⒉见jí。
诘jí,● 诘(詰)jié ㄐㄧㄝˊ◎ 追问:反诘。盘诘。诘究。 [擿]:● 擿tī ㄊㄧˉ◎ 挑出:“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 挑剔;指摘:“伏闻诸典校擿抉细微,吹毛求瑕。”◎ 指使:“卫将军(王)商密擿永令发去。”◎ 揭发:发奸擿伏(揭露隐秘罪恶)。◎ 搜索。◎ 探。◎ 剖开;分。◎ 捶。● 擿zhì ㄓˋ◎ 搔,挠。◎ 搔头,即簪子:“簪以玳瑁为擿。”◎ 古同“掷”,投掷:“擿玉毁珠。”● 擿zhāi ㄓㄞˉ◎ 古同“摘”:“绿桑擿椹。” |
近义词 | |
反义词 |
诘擿相关的词语
- 酬诘
- 查诘
- 参诘
- 謷牙诘屈
- 按诘
- 聱牙诘屈
- 聱牙诘曲
- 辩诘
- 辨诘
- 逼诘
- 反诘
- 诟诘
- 攻诘
- 诃诘
- 呵诘
- 摩诘
- 密诘
- 面诘
- 难诘
- 睨诘
- 采擿
- 抄擿
- 倍擿
- 发奸擿伏
- 发擿奸伏
- 发隐擿伏
- 发擿
- 钩擿
- 钩河擿雒
- 骨擿
- 冥行擿埴
- 诋擿
- 诘擿
- 抉擿
- 掎擿
- 解擿
- 纠擿
- 铅擿
- 擒擿
- 擒奸擿伏
诘擿造句 |
诘擿相关的成语 | |
聱牙诘曲 | 聱牙:不顺口;诘曲: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
聱牙诘屈 | 聱牙:不顺口;诘屈:曲折。形容文辞艰涩难读。 |
不可究诘 | 究:追查;诘:追问。无法追问到底。 |
诘诎聱牙 | 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同“诘曲聱牙”。 |
诘屈聱牙 | 诘屈:同“佶屈”,曲折,引申为不顺畅;聱牙:读起来拗口、别扭。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 |
诘曲聱牙 | 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 |
诘屈磝碻 | 形容语言生硬难懂。 |
诘屈謷牙 | 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同“诘曲聱牙”。 |
诘戎治兵 | 指整治军事。 |
莫可究诘 | 究:追查;诘:追问。无法追问到底。 |
发奸擿伏 | 发、擿:揭发;奸:奸臣,坏人;伏:指隐瞒坏事。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 |
发隐擿伏 | 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 |
冥行擿埴 | 冥:昏暗;冥行:夜间行路;擿:点;埴:地。夜间摸黑走路,如同盲人拿着手杖点地而行。比喻研求学问,不识门径,暗中探索。 |
擒奸擿伏 | 捕捉奸人,揭发隐恶。 |
诘擿相关的成语分类
- 关于肝胆相照的成语_词语
- 形容文笔优美的成语_词语
- 形容写得生动的成语_词语
- 形容牙成语有哪些_词语
- 形容人的身体情况的成语_词语
- 形容含人体部位的成语_词语
- 形容特别难懂的成语_词语
- 形容长而曲折的成语_词语
- 形容文章写不好的成语_词语
- 形容有困难曲折的成语_词语
- 关于肝胆相照的成语_词语
- 形容文字水平的成语_词语
- 形容文字精美的成语_词语
- 形容牙成语有哪些_词语
- 形容文字有深度的成语_词语
- 形容文字简单的成语_词语
- 形容人的身体情况的成语_词语
- 形容含人体部位的成语_词语
- 形容特别难懂的成语_词语
- 形容长而曲折的成语_词语
- 关于坚持爱好的成语_词语
- 究是研究意思的成语_词语
- 包含究字的成语_包含究字的词语
- 包含诘字的成语_包含诘字的词语
- 包含诎字的成语_包含诎字的词语
- 形容看不懂艺术的成语_词语
- 形容令人印象深刻的成语_词语
- 形容记忆深刻的成语有哪些_词语
- 形容看不懂自己的成语_词语
- 形容读书的声音成语有哪些_词语
- 形容晦涩难懂文章的成语_词语
- 形容看不懂的成语_词语
- 形容读书声的二字成语有哪些_词语
- 形容非常痛快写成语_词语
- 形容读书声的成语有哪些_词语
- 形容晦涩难懂文章的成语_词语
- 形容写作水平低的成语_词语
- 形容文章晦涩难懂的成语_词语
- 包含碻字的成语_包含碻字的词语
- 包含磝字的成语_包含磝字的词语
- 包含謷字的成语_包含謷字的词语
- 包含诘字的成语_包含诘字的词语
- 形容戎的成语有哪些_词语
- 包含戎字的成语_包含戎字的词语
- 形容隐瞒真相的成语_词语
- 形容管理精明的成语_词语
- 形容人蛰伏的成语_词语
- 形容伏的成语有哪些成语_词语
- 包含擿字的成语_包含擿字的词语
- 形容揭露真相的成语_词语
- 包含擿字的成语_包含擿字的词语
- 包含埴字的成语_包含埴字的词语
- 包含擿字的成语_包含擿字的词语
诘擿相关的词语 | |
诘晓 | 【意思解释】1.犹诘旦。 |
诘穷 | 【意思解释】1.穷治。谓用深文周纳的方法治人之罪。 |
诘审 | 【意思解释】1.审问。 |
诘调 | 【意思解释】1.盘问。 |
谨恪 | 【意思解释】1.犹谨敬﹐敬慎。 |
谨洽 | 【意思解释】1.殷勤和善。谨﹐通"勤"。 |
谨度 | 【意思解释】1.慎行礼法﹔严守礼法。 |
谨急 | 【意思解释】1.谨严急刻。 |
谨风 | 【意思解释】1.防风。 |
谨律 | 【意思解释】1.谨守戒律。 |
谨信 | 【意思解释】1.恭谨诚信。语本《论语.学而》﹕"谨而信﹐泛爱众。"邢昺疏﹕"言恭谨而诚信也。" 2.谓郑重地盟誓以示信任。 |
谨修 | 【意思解释】1.见"谨修"。 |
谨重 | 【意思解释】1.谨慎稳重。 |
谨思 | 【意思解释】1.谨慎思考。 |
谨畏 | 【意思解释】1.谨小慎微。 |
谨省 | 【意思解释】1.戒慎反省。 |
谨厚 | 【意思解释】1.谨慎笃厚。 |
诘擿相关的成语补全
诘擿相关的成语接龙
诘擿相关的标签
诘擿相关的句子
诘擿其他造句 | |
不可究诘造句 | 1、这一手,真乃飞来奇峰,不可究诘。 2、但以后历代篇帙日繁,往往伪妄荒唐,不可究诘。 3、厥后既入中国,习见儒言,则因缘假借以文其说,乃渐至蔓衍,支离不可究诘,自以为超出三教上矣。 4、由于酒过三巡,所以,“诡诞百出,不可究诘”。 5、本地班但工技击,以人为戏,所演故事类多不可究诘,言既无文,事尤不经。 6、总之,李家拳之来历不可究诘,说什么金刚李胡子,固然无稽,说是李巴山,亦因小说而来。 7、 8、 9、 10、 |
反诘造句 | 1、此时霍宗神这一大串反诘问句提出来,一时间却也令得颜海天无言以对了。 2、以反诘把读者说成是反英雄,恬不知耻的享乐主义者,某一先入主题或无意识的囚徒,或随心所欲的意义发明家。 3、现在是我在向你进行反诘,不是你来问我!马上回答我,是还是不是? 4、那人反诘道:“这样说来,那么吃白米饭的,难道都在办丧事?” 5、但这些人抗议父母,乃至有人对亲戚朋友劝婚反诘“关你屁事”,就有点不近人情、不识好歹,分不清饭香屁臭了。 6、那人反诘道:“这样说来,那么吃白米饭的,难道都在办丧事?”。 7、提问启发式、反诘启发式、追问启发式、对比启发式、讨论、辩论式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教学方法。 8、美国讲英语的人经常在说话时使用反诘问句。 9、本文通过句法、语义和语用描写,运用替换、省略等方法考察了反诘语气副词的功能。 10、他反诘责:这几十年来,你无偿使用国有土地,甭得了便宜还在这儿卖乖。 |
盘诘造句 | 1、我们辩护很有力,尤其在对他们的证人的盘诘方面。 2、在桥的两端,开始详细验查护照,盘诘身份。 3、尽管如此,但我还是没有差到那位就在我前面被盘诘的瘦高个子农科学生那种程度。 4、巡检司为州县衙门的分出机构,主要由巡检与弓兵组成,职掌巡逻盘诘、巡缉私盐、缉捕盗贼与协同防御。 5、赵守贞见状盘诘,方知湘灵为当年赠囊之人,敬为上宾,结为金兰,助湘灵一家团圆。 6、“海丝特,”他说,“我不对你盘诘:出于什么原因或以何种方式,你堕入了深渊,或者宁可说,你登上了耻辱的刑台我正是在那儿见到你的。 7、张万户见他说得有理,并不疑虑,就依允了,写下问候书札,上寿礼帖,又取出一张路引,以防一路盘诘。 8、对走出大厦的人都一一加以盘诘。 9、一旦肯尼亚的案件在法庭上开庭审理,就能够受到该国有史以来最详尽的盘诘。 10、 |
究诘造句 | 1、责将帅,将帅曰资粮不足;责有司,有司曰须给无乏;更相为解,而朝廷含糊,未尝究诘。 2、钟秀文宽慰道,事实上也有几分莫可究诘的困惑。 3、今计外省衙门人数之众莫可究诘,婪赃更多,不啻千万。 4、这就莫可究诘了,要以前生的宿业而定。 5、三月,诏权三司使曾布、翰林学士吕惠卿同究诘市易事。 6、如左右要求供应究诘人,以便相识我的事项情形和性格,我乐于餍足左右要求。 7、阴侧恐怖的鬼魅哭声,引发出一段莫可究诘的隔世孽缘…… 8、交警在究诘这起交通事故的真相。 9、司以光这段批答写得是很绝妙的,这分明是借皇帝之口,究诘王安石把天下搞得乱了套,自己欲推卸责任,把乱摊子扔给别人。 10、但以后历代篇帙日繁,往往伪妄荒唐,不可究诘。 |
驳诘造句 | 1、“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船,兵船果可恃乎?”这是最早的经费不足失败论者。 2、尤其是“余编”中多半驳诘的是“支余派”,与“余秋雨”并无直接关联。 3、朱嶟的奏折最为有名,他的驳诘理直气壮。 4、这个过程充满了反复的讨论、辩难、驳诘与权衡。 5、幸亏如此,人们才读到了那一篇又一篇互相驳诘的天下妙文,让你禁不住拍案叫绝,回肠荡气。 6、黄氏对徐氏兄弟的《修史条议·理学四款》一一驳诘,最终促使徐氏兄弟放弃设置《道学传》。 7、不用正词驳诘,已见其志在偷生。 8、我认为,这种貌似有力的驳诘,其实是枉立靶子而放矢。 9、幸亏如此,人们才读到了那一篇又一篇互相驳诘的天下妙文。 10、论辩中,用反问句直接进行驳诘,很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