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文学网

诋谤的意思

词语诋谤
解释【意思解释】1.诋毁诽谤。
组成 - -
拼音 [dǐ]  [bànɡ] 
单字 [诋]:诋 (形声。从言,氐声。本义诬蔑,毁谤) 同本义 诋,毁也。--《广雅·释诂二》 诋毁也,辱也。--《汉书·刘向传》注 历诋公卿大臣。--《汉书·息夫躬传》 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墨子·修身》 又如诋诟(诬蔑;毁谤);诋讦(诋毁攻击);诋辱(毁谤侮辱) 谴责 露表告将入关,因诋宦竖柄朝,垢蠹纪纲。--《新唐书》 骂 弟闻得世兄也诋尽流俗,性情中另有一番见解。--《红楼梦》 诋大酋当死。--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欺 朔擅诋欺天子从官,当弃市。--《汉 诋 dǐ毁谤;说坏话~毁。 【诋毁】毁谤;诬蔑。,● 诋(詆)dǐ ㄉㄧˇ◎ 毁谤:诋毁。诋斥。诋辱。
[谤]:谤 (形声兼会意。从言,旁声。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 同本义 谤,毁也。--《说文》。按,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有能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 以致天下怨谤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谤书(攻击别人或揭发别人隐私的文书;亦专指《史记》) 诽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是故事修而谤兴。--唐·韩愈《原毁》 又如谤言(公开指责他人的话。同 谤 bà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厉王虐,国人~王。(《国语·周语上》) ②诽谤~书(诽谤人的信件或书籍)。,● 谤(謗)bàng ㄅㄤˋ◎ 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谤讥。谤讪。谤议。
近义词
反义词

诋谤相关的词语

诋谤造句

诋谤相关的成语

诃佛诋巫“诃”同“呵”。犹言诃佛骂祖。巫,巫师。
深文巧诋罗织罪名,蓄意毁谤。
痛诬丑诋尽情诬蔑,用很难听的话毁谤。
舞文巧诋玩弄文字,诋毁构陷。
微文深诋想尽办法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
以白诋青以白色诋毁青色。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否定别人。
诽谤之木诽谤:引以为谏言;木:木牌。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
腹诽心谤腹诽:口里不说,心里不满。指心怀不满,暗中发泄。
腹非心谤心怀不满,暗中发泄。
飞谋钓谤以流言蜚语阴相攻讦。
飞谋荐谤以流言蜚语阴相攻讦。同“飞谋钓谤”。
谏尸谤屠向尸体劝谏,向屠伯指责杀牲的过失。比喻劝谏无济于事。
使性谤气发脾气;撒气。亦作“使性傍气”。亦作“使性掼气”。
心谤腹非口里不说,心里谴责。指暗地里反对。
薏苡蒙谤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同“薏苡之谤”。
薏苡之谤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

诋谤相关的成语分类

诋谤相关的词语

诋戏【意思解释】1.戏谑。
诋击【意思解释】1.诋毁抨击。
诋擿【意思解释】1.指责挑剔。
诋骂【意思解释】1.辱骂。
诋薄【意思解释】1.毁谤轻视。
诋嬉【意思解释】1.诋戏。
诋弹【意思解释】1.诋毁弹劾。
诋誷【意思解释】1.诋诬欺罔。
诋诽【意思解释】1.指责﹔诋毁诽谤。
诋諆【意思解释】1.毁谤污蔑。
诋贱【意思解释】1.诋毁和鄙视。
诋嫚【意思解释】1.诋毁谩骂。
诋诮【意思解释】1.指责嘲弄﹔毁谤讥讽。
诋讼【意思解释】1.攻讦﹐争讼。
诋异【意思解释】1.排斥异己。
诋排【意思解释】1.诋毁排斥。
诋直【意思解释】1.直率。诋﹐通"砥"。

诋谤相关的成语补全

诋谤相关的成语接龙

诋谤相关的标签

诋谤相关的句子

诋谤其他造句

丑诋造句1、他们互相丑诋,最后竟然动起手来.
2、了先有一场互相丑诋的“通电战”。
3、两侍郎可为湖南光矣,湖南人又丑诋焉,若是乎名实之不相契也。
4、应祥言涉风闻,尚无意必,大咸随声丑诋,意必逐臣以快忌者之心,是使用正不用陪,必可豫拟,而皇上一不得以自由也。
5、乃闻前日游行街市,开会演说,白旗招展,类多丑诋谩骂之词。
6、拥蒋时,对之恭维备至;反蒋时,则极尽贬责丑诋之能事,不留丝毫余地。
7、想他树大招风,遭人丑诋也是常事。
8、前一字尚是赞扬他学问不凡,后一字简直就是丑诋了。
9、总之,只许国民党丑诋、恶骂、造谣、诬蔑,欺骗世界,决不许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真象稍许透露于世。造 句 网
10、鲜见,鲁迅曾名之为“黑幕小说”,鲁迅对黑幕小说十分不屑一顾,“丑诋私敌,等于谤书;又或有谩骂之志而无抒写之才,则遂堕落而为‘黑幕小说’。
弭谤造句1、西周厉王暴虐奢侈,以杀“弭谤”,对批评其过失者,格杀勿论,终使“国人莫敢言”。
2、周厉王之败始于用荣夷公为卿,成于专利,终于弭谤。
3、以仍闻延边诸将不谋方略、不练士卒、结援弭谤、固禄求荣。
4、《国语·周语上》中《召公谏厉王弭谤》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5、可是不用说也能想象的到,见过最现代的“弭谤”手段,周历王就是做了什么也自然不在话下。
6、当年周厉王弭谤之时,辅佐大臣召公就告诫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7、“厉王弭谤”的故事仍然以各种各样的版本一遍一遍上演着。
8、“今以本会为保障,苟人人能守会约,则谤因既灭,不弭谤而自弭。
9、根据收录到中学课本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0、首先是以红头文件或行政命令削减或打压舆论的空间,以封堵的方式“弭谤”。
怨谤造句1、刘锡鸿还指控郭嵩焘自己及让小妾学英语、看洋戏是重大罪状,郭嵩焘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谈话是“闭门密语,怨谤国家”,有叛国嫌疑。
2、苟新政府成立,仍用专制之手段,必大失人心之所望,窃意数月之后,执政者必厚集天下之怨谤,而为众矢之的,上下冲突之事,或仍发生于斯时也。
3、一增一删维持平衡的假日设计,相信甫一出台就会引来怨谤。
4、“既然是办公事,就应事事秉公,如果不能尽如人意,必致社会上怨谤丛积,”朱昌琳认为当前环境,并不利于做事,因此婉谢陈宝箴的任命。
5、所以我才叫安哲鲁代理我的职权,他可以凭藉我的名义重整颓风,可是因为我自己不在其位,人民也不致对我怨谤。
6、厉王叫巫师算卦,看谁怨谤,格杀勿论。
7、如此重困民力,真犹如以犬食人,市人苦于虐政,怨谤载道,恨幕府入骨,直呼徳川纲吉以“犬公方”。
8、,所谓的周末王政衰弱,故有变风变雅,所谓的物不平则鸣,都是说的这种怨谤而生歌谣的观点。
9、
10、
诽谤之木造句1、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
2、“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
3、正所谓的人生意义,也是人世间的流传了几千年的诽谤之木。
4、在我国历史上,比如,在尧舜时代,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清代发生过有名的“杨乃武案”等等,就是类似当代信访的相关制度和活动。
5、几千年前的尧舜时代,官方已设置了供人们议政论事的“诽谤之木”。
6、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
7、为此,他还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设了“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
8、早在远古时代,舜就设立了“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通过这两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缺点和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终于成为了一位受人爱戴的部落首领。
9、“舜有诽谤之木”,这是《吕氏春秋·自知》明文记载的。
10、按有关典籍的描述,远古时代是“众人不与政,闻君过则诽谤”,“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
腹诽心谤造句1、毕竟袁世凯现在并没有做出背叛共和的事情,我们总不能以腹诽心谤的罪名来反对他吧?
2、有意见就说出来,别把气闷在肚子里,腹诽心谤,于别人丝毫无损,却有损于自己的健康。
3、曹操认为崔琰对他腹诽心谤,于是就把崔琰逮捕、下狱、赐死。
4、有意见就说出来,别把气闷在肚子里,腹诽心谤,于别人丝毫无损,却有损于自己的名声。
5、报复的行为是多种多样,可能是恶语相项,可能是飞短流长、腹诽心谤,也可能是暴力冲突。
6、轻挑的语气,直接就让黄世仁的脸变成了猪肝色,就连他旁边的大学生也腹诽心谤起来:活该,让你喜新厌旧!“***,看我不收拾你!”。
7、
8、
9、
10、
毁谤造句1、她的毁谤损害了他的名誉。
2、[新译]北风带来雨水;暗中毁谤人的舌头,使人怒容满面。
3、这些作梦的人,也像他们污秽身体,轻慢主治的,毁谤在尊位的。
4、林前若谢恩而吃、为甚麽因我谢恩的物被人毁谤呢。
5、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被批评的。
6、我要求他不再在私下向报馆编辑毁谤我。
7、他毁谤亡人,以谰言玷污其美名,用这种下流手段来达到政治上的成功,使有道德之人甚为沮丧。
8、具体来说,没有自由言论是在司法上禁止毁谤、造谣、淫秽。
9、要毁谤人,不要争竞,乃要谦让宜人,向众人显出十分的温柔。
10、西拿基立的臣仆还有别的话毁谤耶和华神和他仆人希西家。
凿壁文学网
本站所有资源文件均出自网络,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