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 | |
汉 字 | 藜 |
藜的拼音 | lí |
藜的繁体 | 藜 |
藜的分类 | 通用字 |
藜的笔画 | 18 |
藜的笔顺 | 一丨丨ノ一丨ノ丶ノフノノ丶丨丶一ノ丶 |
藜的部首 | 艹 |
藜的解释 | 藜 一种普通的蔓生藜 藜,藜草也。--《说文》 聚橡栗藜藿而食之。--《大戴礼记·曾子制言》。注藿也。” 藜藿之羹。--《史记·太史公自序》。正义似藿而表赤。” 藜科。茎直立,叶子菱状卵形,边缘有齿牙,下面被粉状物,花黄绿色,嫩叶可食。如藜杖(用藜茎制成的手杖);藜芘(藜编的璧障);藜床(藜茎编的床塌) 藜藿 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韩非子·五蠹》 (藜藿--吃野菜。动用) 藜(蔾)lí一年生草本,花黄绿色。嫩叶可吃,全草可供药用,老茎可做拐杖。,● 藜lí ㄌㄧˊ◎ 〔藜芦〕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花紫黑色,有毒,可入药。◎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嫩叶可吃。茎可以做拐杖(亦称“灰条菜”):藜仗。藜&l |
藜的更多解释 | ● 藜lí ㄌㄧˊ◎ 〔藜芦〕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花紫黑色,有毒,可入药。◎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嫩叶可吃。茎可以做拐杖(亦称“灰条菜”):藜仗。藜&l |
藜的组词 | 藜光 - 藜床 - 藜杖 - 藜火 - 藜烝 - 藜羹 - 藜芘 - 藜芦 - 藜苋 - 藜莠 - 藜菽 - 藜蒸 - 藜蕨 - 藜藿 - 藜飡 - |
更多藜的组词
- 羹藜
- 羹藜含糗
- 羹藜唅糗
- 诃藜棒
- 蒿藜
- 藿藜
- 枯藜
- 校藜
- 蒺藜
- 蒺藜沙上野花开
- 荆藜
- 藜藿
- 藜蒸
- 藜莠
- 藜芘
- 藜羹
- 藜蕨
- 藜飡
- 藜烝
- 藜苋
- 藜杖
- 藜光
- 藜芦
- 藜菽
- 藜床
- 藜火
- 配藜
- 青藜灯
- 青藜
- 青藜学士
- 杖藜
- 蒸藜
- 县藜
- 铁蒺藜骨朵
- 铁蒺藜
藜相关的字
相关成语接龙
藜相关的成语
相关成语分类
- 包含藜字的成语_包含藜字的词语
- 包含糗字的成语_包含糗字的词语
- 包含唅字的成语_包含唅字的词语
- 包含藜字的成语_包含藜字的词语
- 包含糗字的成语_包含糗字的词语
- 形容学士的什么是成语_词语
- 包含藜字的成语_包含藜字的词语
相关成语补全
藜相关的标签
藜相关的句子
藜相关的造句 | |
藜藿造句 | 1、可知藜藿之腹不受肉味,良可叹也。 2、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 3、这好比对苦水饮蜜,临藜藿嚼肉。 4、此孩幸是藜藿农家,听医所为,若绅宦之家,娇养柔嫩,即医肯尽心施治,病家未必信;即病家信,医家亦未必肯独任其劳。 5、如首期“焐热”的葳蕤,第二期“焐热”的搴芳,以及后来的翊赞、剀切、哂纳、颟顸、藜藿、惮烦、香醪等。 6、击壤歌,康衢谣,天下大和之心音,滥觞于唐尧乡里;粝粢食,藜藿饮,放勋厚德之遗香,氤氲在花果城中。 7、用陶簋吃饭,用陶铏喝汤,吃的是糙米粗饭和藜藿做的野菜羹。 8、搴芳、翊赞、剀切、哂纳,颟顸、藜藿,这些冰冻在古籍中的汉字骤然活跃起来,像新潮热词一样被网友追捧。 9、墨家不仅是个学派,也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教派,他们吃藜藿之羹,穿短褐之衣,脚上则是麻或布作的鞋子,甚或是赤足,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10、饿得慌,我不能不节省点,把藜藿。 |
藜芦造句 | 1、有关白藜芦醇补品有效性的资料真的很少。 2、白藜芦醇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3、目的:比较不同产地菝葜中有效成分白藜芦醇的含量。 4、但是,如果想充分获得白藜芦醇的好处,须每天喝大约红酒,不由分说这对健康一定会造成负面影响! 5、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虎杖片中白藜芦醇甙和大黄素的含量。 6、得出结论: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大其消除自由基作用逐渐增强。 7、目的: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白藜芦醇合酶基因转化蔓茎堇菜,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 8、但是,尽管研究者花费了大量精力研究白藜芦醇,它的寡聚物,包含多个通过不同构型相连的白藜芦醇单元的化合物,却未被深入研究。 9、白藜芦醇是一种化合物,可以在葡萄皮、酒和花生中找到。 10、第三组也吃了高脂肪的食品但是食物中加入了白藜芦醇。 |
蒺藜造句 | 1、目的阐明硬、软蒺藜两者药效学关系。 2、复方刺蒺藜苷和氟西汀可改善大鼠行为学变化。 3、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 4、金蒺藜和利额度都不傻,知道在平原上和杨仲大兵团正面作战不是对手,就以静制动,加强防御,到时候依托山地有利地形和杨仲周旋。 5、结论蒺藜总皂苷具有改善高分子右旋糖苷引起小鼠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6、结论刺蒺藜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耐缺氧及抗疲劳作用。 7、目的:研究防风与刺蒺藜单用及合用的药理作用。 8、不知道各位高手中有没有很清淅的铁蒺藜的图片? 9、松树长出代替荆棘。番石榴长出代替蒺藜。 10、刺蒺藜、虎刺藤刮伤了腿脚、手臂,旧伤未好又添新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