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文学网

晷昃的意思

词语晷昃
解释【意思解释】1.日影偏西。谓天晩。
组成 - -
拼音 [ɡuǐ]  [zè] 
单字 [晷]:晷〈名〉 (形声。从日,咎声。本义日影) 同本义 晷,日景也。--《说文》 白日未及移其晷,己猘其什七八。--汉·张衡《西京赋》 相持既久,日晷渐移。--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晷昃(日影偏西);晷曜(圭表上投射的日影);晷仪(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晷景(晷表之投影;日影);晷柱(晷表) 日光;亮光 辉光所烛,万里同晷。--《汉书·李寻传》 月晷呈祥。--《宋书·谢庄传》 春来多困,正晷移帘影,银屏深闭。--宋·柴望《念奴娇》 白昼 究晷系夜,钓于台下。--晋·王嘉《拾遗记 晷guǐ ⒈日影。〈喻〉时光,时间寸~惟宝(惟宝是宝贝)。 ⒉日晷,也叫"日规"。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立~测影。,● 晷guǐ ㄍㄨㄟˇ◎ 日影。◎ 〔日晷〕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亦称“日规”。◎ 时间:日无暇晷。
[昃]:昃 (形声。从日,仄声。本义太阳西斜) 同本义 昃,日在西方时侧也。--《说文》 日昃之离,何可久也。--《易·离》 日中昃。--《书·无逸》 日下昃。--《公羊传·定公十五年》。注昃,日西也。” 倾斜 仰观参星横,俯怯崖石昃。--清·方朝诗 昃zè太阳西斜。,● 昃zè ㄗㄜˋ◎ 太阳偏西:昃食宵衣(旧时称颂帝王勤于政事的套话,太阳偏西时才吃饭,天未亮就穿衣)。旰昃(天晚,喻勤于政事)。
近义词
反义词

晷昃相关的词语

晷昃造句

晷昃相关的成语

焚膏继晷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旷日积晷久经时日。
继晷焚膏继:继续,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灯烛。点燃蜡烛或油灯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
日不移晷比喻只一刹那,非常迅速。
日无暇晷晷:日影,指时光。形容没有一点空闲的时候。
日昃不食太阳已偏西还不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中必昃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同“日中则昃”。
日昃旰食太阳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
日中将昃比喻事物盛极将衰。同“日中则昃”。
日昃忘食太阳已偏西还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中则昃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昃食宵衣入夜才吃晚饭,天不亮就穿衣起床。指勤于政务。
昃食宵衣入夜才吃晚饭,天不亮就穿衣起床。指勤于政务。

晷昃相关的成语分类

晷昃相关的词语

公例【意思解释】一般的规律。
公历【意思解释】阴历的一种,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一年365天,分为十二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每月30天,二月是28天。因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太阳年),所以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二月末加一天,全年是366天。闰年的计算法是:公元年数用4除得尽的是闰年(如1960年),用100除得尽的是平年(如1900的),用100除得尽用400也除得尽的是闰年(如2000年)。纪元是从传说的耶稣生年算起。也叫格里历,通称阳历。
公理化方法【意思解释】从少数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和少数不加证明的基本命题(公理)出发,按特定演绎推理规则推导出这一学科中其他命题(定理),并构成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任何特定的公理化系统都不是绝对严格和完备的。
公款【意思解释】属于国家、机关、企业、团体的钱。
公开信【意思解释】写给个人或集体,但作者认为有使公众知道的必要,因而公开发表的信。
公开审判【意思解释】1.指法院审理案件公开进行。在我国﹐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犯罪案件外﹐一律公开进行。
公开审理【意思解释】法院审理案件公开进行。在我国,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外,一律由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告判决仍公开进行。
公开【意思解释】①不加隐蔽;面对大家(跟‘秘密’相对):~活动。②使秘密的成为公开的:这件事暂时不能~。
公决【意思解释】共同决定:全民~ㄧ这件事须经大家讨论~。
公教人员【意思解释】对机关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员的合称。
公教【意思解释】1.官办教育。
公家人【意思解释】1.方言。指政府工作人员。
公家【意思解释】指国家、机关、企业、团体(区别于‘私人’):不能把~的东西据为己有。
公祭【意思解释】①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者表示哀悼:~死难烈士。②这种祭礼:~在哀乐声中开始。
公会堂【意思解释】1.公众议事和集会的厅堂。
高速【意思解释】高速度;~发展│~公路。
高耸【意思解释】高而直:~入云丨~的纪念碑。

晷昃相关的成语补全

晷昃相关的成语接龙

晷昃相关的标签

晷昃相关的句子

晷昃其他造句

继晷造句1、焚膏继晷,椽笔为人民鼓呼;兀兀穷年,蜡炬为桃李成灰,这样的不眠者令人钦敬。
2、“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两盏燃烧了年的油灯终于耗尽了最后一滴膏油,顽强燃烧到最后一息。
3、他的成功因素不在于天赋条件,而是那股焚膏继晷的向学精神。
4、夜者日之余也,吾必继晷焉,灯必亲,薪必然,膏必焚,烛必秉,蜡必濡,萤必照,月必带,雪必映,光必隙,明必借,暗则记。
5、他成年累月焚膏继晷地勤奋学习,后来考取了博士。
6、遂焚膏继晷,力拼五个月,决战三百场,过五关斩六将,英姿勃发,势在必得。
7、要成为一个学者,就必须发愤忘食,焚膏继晷,埋首读书研究,才会有所成就。
8、什么叫做废寝忘食,什么叫做焚膏继晷,她是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
9、深夜,他焚膏继晷地凝听灌音机,播放的声音固然不会是波兰语可也不像苏格兰话。
10、为了应付即将来临的期末考,他一改平日的懒散,焚膏继晷地用功。
继晷造句1、焚膏继晷,椽笔为人民鼓呼;兀兀穷年,蜡炬为桃李成灰,这样的不眠者令人钦敬。
2、“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两盏燃烧了年的油灯终于耗尽了最后一滴膏油,顽强燃烧到最后一息。
3、他的成功因素不在于天赋条件,而是那股焚膏继晷的向学精神。
4、夜者日之余也,吾必继晷焉,灯必亲,薪必然,膏必焚,烛必秉,蜡必濡,萤必照,月必带,雪必映,光必隙,明必借,暗则记。
5、他成年累月焚膏继晷地勤奋学习,后来考取了博士。
6、遂焚膏继晷,力拼五个月,决战三百场,过五关斩六将,英姿勃发,势在必得。
7、要成为一个学者,就必须发愤忘食,焚膏继晷,埋首读书研究,才会有所成就。
8、什么叫做废寝忘食,什么叫做焚膏继晷,她是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
9、深夜,他焚膏继晷地凝听灌音机,播放的声音固然不会是波兰语可也不像苏格兰话。
10、为了应付即将来临的期末考,他一改平日的懒散,焚膏继晷地用功。
继晷造句1、焚膏继晷,椽笔为人民鼓呼;兀兀穷年,蜡炬为桃李成灰,这样的不眠者令人钦敬。
2、“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两盏燃烧了年的油灯终于耗尽了最后一滴膏油,顽强燃烧到最后一息。
3、他的成功因素不在于天赋条件,而是那股焚膏继晷的向学精神。
4、夜者日之余也,吾必继晷焉,灯必亲,薪必然,膏必焚,烛必秉,蜡必濡,萤必照,月必带,雪必映,光必隙,明必借,暗则记。
5、他成年累月焚膏继晷地勤奋学习,后来考取了博士。
6、遂焚膏继晷,力拼五个月,决战三百场,过五关斩六将,英姿勃发,势在必得。
7、要成为一个学者,就必须发愤忘食,焚膏继晷,埋首读书研究,才会有所成就。
8、什么叫做废寝忘食,什么叫做焚膏继晷,她是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
9、深夜,他焚膏继晷地凝听灌音机,播放的声音固然不会是波兰语可也不像苏格兰话。
10、为了应付即将来临的期末考,他一改平日的懒散,焚膏继晷地用功。
焚膏继晷造句1、方天禄这些年焚膏继晷,多年下来,在兵家器械上的学问已然超越前人,真可以称得上学究天人。
2、“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他如此形容自己苦苦求索、精益求精的漫长学术岁月。
3、他在退休后,比在职时更努力,每天奋力钻研,几至焚膏继晷的地步,所以不断地有研究成果问世。
4、他不顾一切地勤奋学习,像中了魔似的焚膏继晷,终于考入北京大学。
5、“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今天,两盏燃烧了年的油灯终于耗尽了最后一滴膏油,顽强燃烧到最后一息。
6、岂不闻‘焚膏继晷’,‘悬梁、刺股’乎?没有韦编三绝,何来腰紫衣金!跟你说这些是对牛弹琴,你这笨牛就老老实实困觉吧。
7、深夜,他焚膏继晷地凝听灌音机,播放的声音固然不会是波兰语可也不像苏格兰话。
8、“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他如此形容自己的苦苦求索、精益求精的漫长学术岁月。
9、婉仪生前不尚浮华,皇帝却颇思风光大葬,亲自操持丧事之余,又焚膏继晷地撰写诔状。
10、的含辛茹苦,百千人的焚膏继晷,甚至有一些人为此献出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日晷造句1、迪拜塔投射的巨大阴影直刺下来,他感觉“真得就像一个巨型日晷”。
2、孔府的自然物信仰主要包括祭北斗和祭日晷。
3、《羊城晚报》载日晷的晷针没了,傅科摆的摆锤没了,“做伴”只有贴在石碑上的“办证电话”。
4、你拉开窗帘,偏仰着写着纯真的脸,以手指轻掠着额发,使我想起那在常青藤下偏仰着脸的日晷仪,它记录着我生命的季节与早晚。
5、迪拜塔投射的巨大阴影直刺下来,他感觉“真的就像一个巨型日晷”。
6、多年来,日晷一直吸引着科学家和数学家们。
7、像个巨大的日晷,它划分了时空。
8、机械计时器的发展促使人们寻求更精确的日晷,以便校准机械计时器。
9、大牛,你还知道日晷哪?
10、晶晷是用灵石琢磨而成,样子颇为类似钦天监用来测定日影的日晷,一面打磨的光可鉴人,另外一面镂刻着古奥的符文和图案。
凿壁文学网
本站所有资源文件均出自网络,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